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发布会传递这些重要信息!
5月17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就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情况介绍
力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七方面重点任务。
下一步,我委将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增强各类政策统筹协调力度,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提升政策精准性和协同性,督促各项重大任务落实落地。
以上是我通报的情况,下面欢迎记者朋友们提问。
新华社记者:请问如何看待4月份经济运行态势,如何把握下一步政策重点?
答: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大家都很关心。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受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实际上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滑。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经济运行迅速扭转了下滑局面,发展态势逐季恢复。目前,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相信正常的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方面,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靠前安排、加快节奏,力争在上半年大头落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助企纾困帮扶、强化能源资源保供稳价、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了明确部署。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对有困难的企业和职工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确保能源正常供应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明确抓紧研究养老保险费缓缴政策扩围、延长实施期限等措施,我们将全力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落地。
总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稳住市场主体,推动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尽快实现复工达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南方都市报记者: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一定冲击。对此,发改委已采取哪些措施保链稳链,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答:
今年3月份以来,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人员返岗受限、跨区域物流受阻、疏港运输不畅等问题,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冲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着力疏通堵点、卡点,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一是畅通运输通道保障物资通达。在公路运输方面,与有关部门一道指导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强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通行情况以及重点物资运输情况监测,推动落实全国统一的通行证制度。截至5月16日,长三角货车流量降幅持续收窄,涉疫重点地区收费站、服务区全部开通。在海运和机场铁路运输方面,加强指导调度和组织协调,促进货物快运快抵。比如,加强对长三角地区港口待泊船舶数量和装卸需求的监测调度,要求相关省市采取措施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力度。
二是督导地方建设和启用中转站。协调督导长三角有关省市布局建设了一批物资中转站。比如,在上海、宁波、杭州建设了4个生产物资中转站,有效保障了汽车生产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运输需要,对推进汽车等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支持地方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推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处置体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情况和苗头性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解决。特别是对于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企业,实行日调度,加强部门、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人员返岗受限、原材料运输不畅、供应商停产等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动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强化部门间、地区间协同和工作衔接,进一步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风险研判处置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精准有效处置能力,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全力打通卡点堵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近期疫情在多地复发,国务院强调稳就业。请问发改委在稳就业方面有什么新措施?
答:
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稳就业、保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进入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部分重点群体求职难度加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就业形势持续承压。
针对就业领域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研究就业问题,多个部门纷纷出台有关举措,比如通过加大退税减税降费力度,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支持,来稳定就业岗位;通过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来减轻毕业生负担;通过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来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稳就业。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落细稳就业各项举措,重点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推进企业复工达产。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更大力度推进降成本工作,加强对制造业、接触型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帮助他们挺过难关、守住岗位。
二是通过促创新创业带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增强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继续办好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平台建设,鼓励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释放创新创业动能。
三是通过抓重点群体稳就业。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鼓励地方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农民本地就业渠道。
四是通过人才培训强化就业支撑。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工作。
天目新闻记者:我们关注到,近几年国家发改委每年都出台年度降成本工作要点。请问“2022年版”降成本工作要点有什么新的特点和内容?
答:
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来,发展改革委会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每年研究制定关于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并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发文形式印发。这些年来,已经出台了一大批有含金量的降成本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的降成本工作有四方面特点:
一是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在延续实施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制度性减税降费的同时,完善优化阶段性降成本政策安排。比如,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允许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对餐饮、零售、旅游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
二是普惠公平与精准支持相结合。在积极扩大降成本政策普惠性和覆盖面的同时,注重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比如,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的同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先安排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
三是降低显性成本与降低隐性成本相结合。在推动企业税费、融资、用工、用地、物流等显性成本下降的同时,通过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措施,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政府帮扶与企业挖潜相结合。在大力降低企业外部成本的同时,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实现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后续,我们将会同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方落实好今年降成本工作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中国青年报记者:如何看待当前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上升的问题?请问我国物价水平稳得住吗?如何稳?
答:
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上个月的发布会上也作过回应,说明大家都很关注。今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供给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再加上受俄乌战事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能源、粮食、矿产品价格一度快速冲高。受此影响,全球各大经济体均面临较大通胀压力。4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3%,PPI上涨11%,其中食品、能源价格分别上涨9.4%、30.3%;欧元区CPI初值同比上涨7.5%,涨幅高于3月份,继续创历史新高。可以说,高通胀严重冲击着欧美普通民众的生活,部分家庭甚至出现财务危机。与国际高通胀相较,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把握宏观政策力度节奏,持续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今年以来,我国物价一直运行在总体合理区间,4月份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8%,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应该讲一高一低,形成鲜明对比。
展望后期,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我们将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一是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等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通过稳煤价来稳电价,进而稳定整体用能成本。三是做好矿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大铁矿石等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矿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同时,强化进出口调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促进重要矿产品安全供应、价格基本稳定。四是持续加强市场监管。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于资本的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日部分外国在华商会反映,部分外资企业面临物流运输受阻等困难,预期不清晰影响在华外资企业的商业信心,有企业正在考虑将现有或者计划中的对华投资转移到其他市场。请问发改委有何评论?
答:
今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在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从行业看,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45.6%;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引资全面增长,增速分别达到43.7%和26.9%,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国际循环并提升在国内循环中的地位,有效支持了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来看,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疫情冲击影响,利用外资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充分表明,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对外资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反映出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良好预期和信心。
对于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部分外资企业物流运输受阻、预期不稳的问题,我们高度关注。近期,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内的有关部门和地方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外资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复工复产,支持外资项目有序推进建设运营。我们相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稳定,外资企业在参与构建中国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将会取得良好效益。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和有关部门、地方一起,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对外开放和稳外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并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合理诉求,为外资企业和项目提供更好服务。当前,我们正在研究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次修订的基本原则就是推动利用外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目的就是要继续鼓励外商投资,特别是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等重点地区。目前,《目录》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包括外资企业和商会在内的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积极予以采纳。
红星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请问如何应对此类哄抬价格行为?下一步,为稳定下游企业用能成本,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还有哪些政策考虑?
答: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明确,经营者销售煤炭的中长期交易价格超过国家和地方有关文件明确合理区间上限的,现货价格超过国家和地方有关文件明确合理区间上限50%的,如无正当理由,一般可视为哄抬价格。后续,我委将密切监测煤炭市场价格变化,对发现超过合理区间的立即进行提醒约谈,必要时采取调查、通报等手段,引导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对于存在涉嫌哄抬价格行为的,将移送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能源,煤电占全社会发电量约60%,稳企业用能成本必须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切实抓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煤炭供应合理充裕,保持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印发《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2年工作要点》。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在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家政服务业目前还面临哪些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答:
家政服务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爱心工程。自2019年国办印发“家政36条”以来,我委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入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可以概括为“三大行动、两大保障”。所谓“三大行动”是指“领跑者”行动、培训提升行动、信用建设行动。
关于深化“领跑者”行动。2019年11月“领跑者”行动开始启动,2021年出台三年实施方案,“头雁”效应初步凸显。与2019年相比,2021年领跑城市员工制家政企业从业人员增至47倍,社区家政服务网点增至1.36倍。
关于深化培训提升行动。2019年10月启动家政培训提升行动以来,全国已有120余所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超过14万名学生参加家政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60多个家政企业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累计开展家政岗位培训650多万人次。
关于深化信用建设行动。2019、2020年开展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家政信用信息平台建设。2021年,向社会公示1.3万家家政企业信用信息,铸牢家政信用“护城河”。
所谓“两大保障”,是指政策保障、权益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加大家政培训补贴政策落实力度。出台增值税、社保费用等税费减免政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家政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金融信贷支持,2021年6家大型银行为家政企业提供贷款140多亿元。
在权益保障方面,推进家政服务员分类体检工作。开发家政扶贫保险专属方案,推出家政服务及家政人员综合保险方案。2021年,全国享受公租房保障的家政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2个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获评国家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但“找不到、留不住、不满意”等痛点堵点难点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家政服务业还面临需求疲软、成本剧增、人员流失、预期减弱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工作要点提出的33条举措,进一步聚焦三方面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重点人群,提升家政服务质量。统筹考虑社区婴幼儿照护设施与家庭服务网点嵌入,鼓励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提供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统筹家政社区服务网点与老年食堂设置,鼓励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开办社区长者饭堂,为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二是聚焦融合发展,创新家政服务业态。在智慧家政等领域组织实施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推动家政企业线上与城市生活网相融合,线下与快递、干洗、配送等业态相融合。推动第三方举办家政博览会,打造全国性融合创新平台。
三是聚焦重大战略,优化家政服务能力。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家政助力乡村振兴,深化区域供需合作,推动各级工会、妇联家政培训50万人次以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纾困解难力度,积极引导家政服务业在危机中寻转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封面新闻记者: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请问,县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哪些方面?
答:
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重点任务是抓好产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第一,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有人口集聚。要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市政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县城居民,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硬件基础。要推进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较好满足居民居住和出行等生活需要。
第三,公共服务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县城人居环境和整体面貌,也是县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推进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好满足居民文化和生态等需要,彰显县城绿色人文风貌。
第五,我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要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衔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在县城建设中要注意守住几条底线。一是要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利用“新城建设”等名义侵占耕地和生态空间。二是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更不能以县城建设为名炒作房地产。三是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止周边大城市无序扩张。四是防控灾害事故风险,提升县城发展韧性。五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发展需要和财力允许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中办、国办在发文中强调,要探索县城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一县一策”,具体而言,针对县城的差异化发展,有何具体举措?
答:
我国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在探索县城特色发展道路过程中,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随着城镇化将从快速发展后期逐步转入平台发展期,人口总体上还会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容易接受大城市辐射带动,人口集聚能力强,是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重要空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要支持这类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疏解,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及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联结,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具有较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的县城,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支持这类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我国还有100余个位于陆域边境地区的县,是保障边疆安全的稳定屏障。要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和边境贸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边固边能力。
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推动这类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要推动这类县城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要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